2021 年 6 月金刚玻璃发布公告,决定投资建设 1.2GW 大尺寸半片超高效异质结太阳能电池及组件项目,目前相关设备已经进场
除此之外,也将触手伸及设备端。但这个动作,也是势在必行,因为就在四天前,另一硅片巨头隆基股份(SH:601012)开启产品降价,硅片双寡头的价格战,因中环的应对,而正式打响。
但现实世界的商战,其实远比影视剧来得精彩,它的一进一退,意味着真金白银的盈亏,它的一攻一守,可能是行业格局的转换。然而,历经多年的洗礼,隆基、中环在硅片龙头的位置难以撼动,多少新贵发起了进攻但仍然无果。制造业利润不丰,人所共知。10月下旬,因光伏产业链价格持续上涨,终端电站建设需求低迷,硅片出现了小幅下滑的迹象。就目前的情况来看,2021年装机可能不及预期。
它的依据,是在开战前夕摸清参战各方的军事实力。商战剧的神奇+注水现象,原因不外乎两个:1,编剧对真正的商业世界并不熟悉,2,搞懂真正的商战博弈,并不简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
要有多少的供应链体量才能满足能源转型增长需求?这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施正荣分析认为,近期发生的能源供应紧张情况,和供应链脱不开关系。如此高比例的非化石能源未来究竟如何布局落地?施正荣多年前就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思考。当前,新冠疫情、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叠加,残酷的现实让越来越多的民众认识到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作为纲领性文件,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制定了时间表路线图。电力来自光伏、风能与氢能,就能提高能源自给率,降低对进口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
根据《意见》提出的目标,到206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80%以上。第二,引起了公众对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视。《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提出,全面推进风电、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坚持集中式与分布式并举,加快建设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对此,施正荣指出,硅是地球上第二大最丰富的元素,无毒无害,安全可靠,可以作为能源转型中可靠的供应来源。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长达十几年、数十年,绝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这是一场硬仗,也是一次机遇,只要光伏从业者齐心协力,一定能够开启绿色的新世界,光伏大有可为。即将在英国格拉斯哥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是《巴黎协定》进入实施阶段以来的第一次气候大会,也将有助于决定下一个五年、十年地球村的居民应如何应对这一危机。加快智能光伏产业创新升级和特色应用,创新光伏+模式,推进光伏发电多元布局。
例如炼硅不用碳还原,而是用氢气与二氧化硅直接等离子体还原,不排放二氧化碳。首先,碳达峰、碳中和让社会进入可持续绿色经济发展阶段。
现在举国上下畅谈双碳目标,在中央政府的明确指示下,光伏真正的春天到了。施正荣介绍,可从四个方面来理解双碳目标、本次能源重大转型为光伏产业带来的机遇。
第三,有助于应对能源危机,保障能源安全。保障能源安全,需以绿色、可持续的方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需求。他介绍,每次经济发展动力都源于新技术,过去20年,互联网推动了经济转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他强调,硅在能源转型进程中更好扮演角色,一方面是规模应用,另一方面离不开技术创新。我国是一个多煤、缺气、少油的国家,2020年石油、天然气外采比重分别达到73%和43%,安全保障面临较大压力。因此,能源转型要用户端电气化,电力绿色化,发储配送智能化。
澳大利亚国家技术科学与工程院院士、上海电力大学教授施正荣在近日举办的能源思享汇上开幕式致辞中表示。而在供应链方面,光伏依赖于原材料硅,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推进和我国双碳目标的落实,新能源相关装备产量增长,对锂、铂、钴等稀有金属需求不断增加,而其在地壳中储量较少,长期下去或将面临供需瓶颈。
2010年在德国参加欧洲能源峰会时,我代表新能源,与代表化石能源的壳牌前董事长在台上进行了对话讨论。第四,降低能源品类的外采率,不需要进口大量石油和天然气,有助于保障金融安全。
他问我两个问题,让我思考了很多年:第一,若光伏大幅取代火电,如何解决光伏大面积安装的问题?第二,原材料供得上吗?上述两个问题,如今都成为了我国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碳达峰、碳中和也将带动大量低碳零碳负碳新材料、新技术、新装备攻关、研发与应用,用绿色技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近日,碳达峰、碳中和国家层面政策频出,为新能源行业指出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施正荣介绍,光伏大面积安装方面,可以利用沙漠等地广人稀地区建设大型光伏基地,结合分布式光伏发电,通过多元布局满足光伏装机增长需求。立足当下,着眼未来,面对碳中和的发展大势,光伏必将担当时代大任利润显著增长主要受益于高纯度多晶硅产品下游客户需求的增长及市场平均售价上升;净利润摆在这儿,增长原因也都说得明明白白。
文中提到:2020年下半年至今,多晶硅价格一路上涨,加之光伏产业链其他材料、设备的上涨总体看今年地面光伏电站的发电成本增加了20%-25%。即2021年光伏新增装机来源于2020年批复的指标项目。
这也是2021年前三季度装机量惨淡的主要原因。前三季度净利润排行前十的企业中,除了一家企业同比减少8.84%,剩下的九家企业净利润同比增长从18.87%-4755.93%,其中不乏产业链上游的硅料、硅片巨头的身影。
所以硅料、硅片到底为什么在涨?今年年中,某电池片大厂在行业会上实名举报某上游硅料厂刻意营造多晶硅、硅片短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该事件曾引起行业广泛讨论。就在光伏行业为涨价焦头烂额的时候,隔壁风电行业发布的2021年中报却引人深思。
行业预期向好,市场预期硅料价格即将见顶,此前受到产业链涨价压制的终端需求即将得到释放,行业回归健康合理的发展轨道,中下游盈利或将改善。正如曹仁贤董事长所说,光伏项目成本和收益倒挂,投资商只能暂缓或取消项目建设。03要动嘴、更要实干曹仁贤董事长呼吁价格主管部门适度上调新建光伏电站保障性收购价格,并根据成本变化适时调整。最近一年,如果用关键词形容全球市场,毫无疑问就是涨价。
这样鲜明的差距连央视财经频道都看不下去了,毫不客气的指出:格局高低立判!其实,助力双碳目标,推动成本下降的意识,光伏行业不是没有。毕竟工期拖不起,开工率不足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用这个方式平衡供需两端的价格矛盾,单从算账的角度看是没问题的,因为光伏上网电价上涨一分钱,在收益率和其它要素不变的前提下,可承受投资成本增加0.1元/瓦左右。其中,集中式光伏电站只有9.15GW!按照集中式光伏项目落地的周期来看,第一年申报指标,第二年实施建设。
进入11月第二周以来,上游价格已出现松动。寄希望于所有资本都受道德约束,自觉维护社会和公众利益也不现实。